电子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子尺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目前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45工业经济呢

发布时间:2021-07-24 13:01:20 阅读: 来源:电子尺厂家

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4.5% 工业经济呈现“三稳”态势

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4.5% 工业经济呈现“三稳”态势2021/04/25 10:54“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工业经济一季度表现如何?

“在精准防控疫情和政策利好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总体上保持了去年四季度的较快增长态势,工业经济呈现出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三稳’态势。”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复苏面不断扩大。一季度,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有40个实现同比增长。

新业态成长迅速。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7.4%,线上线下融合提速,教育、远程医疗等新模式表现亮眼。

内外需持续改善。一季度,消费品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8.6%,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3.5%……

“24.5%”意味着什么?

——“24.5%”的背后,是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走进黑龙江双鸭山煤矿,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自主研制的选矸机器人正轻松自如地对矸石进行识别、分拣、分流处理,全过程一气呵成。“机器人工作12小时可分拣约35吨煤,较人工选矸效率提升8倍。”公司负责人说,不仅如此,特种机器人已应用到采掘、通风、洗选等多个环节,大大提升了煤矿智能化水平。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活力。一季度,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速达9.7%,前两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1倍,其中工程机械、工业机《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年)》印发器人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过70%。

——“24.5%”的背后,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深圳佑驾创新科技公司展位前,前来询问全域感知智能驾驶方案的客商络绎不绝。“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我们实现了从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到传感器的本土化生产,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刘国清说,一季度,企业智能驾驶设备交易量同比增长近10倍。

佑驾创新的业绩增长是新技术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缩影。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2%,两年平均增速达12.3%,快于整体制造业水平。智能低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1倍。

——“24.5%”的背后,也是助企纾困政策持续显效,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去年我们有10个研发项目,受益于减税降费政策。光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就降低成本2300万元。”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朱丽华说,税费减免给了企业技改扩产的底气,今年将把更多精力和资金用于升级制造工艺、攻坚专利技术。

提高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落地生效,正为更多中小企业“活血补气”。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1.9%和1.8倍,两年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0.2%和29.2%,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中小企业景气水平持续回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来源于人民)

:Zeshua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文章关键字宏观经济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24.5% 工业经济煤炭供给有所收紧,加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煤价涨成“一锅粥” 煤炭供给有所收紧,加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三月份中旬以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水平高于去年同期28%,较前年同期增长9%,电煤库存及其可用天数出现减少,部分电厂存煤降至10天左右,下游对动力煤的日常采购需求和补库逐渐展开。目前,产地、港口、江内、下游、期货,以及国际煤价全线高位运行,助推国内市场形势转好。产地方面,主产地煤价涨不停。近期,产地煤矿安全、环保检查较多,叠加煤管票限制严格,产地煤炭供应紧张局面暂无缓解;需求旺势助推了煤价频繁上调,部分矿周涨幅达到百元,涨价后用户采购热情丝毫不减,拉运车辆排队现象普遍,部分矿需排队等两到三天才能装车。短期内,需求强劲,仍会支撑产地煤价持续走强。港口方面,北港市场情绪高涨,报价不断走高;目前,5500大卡报价元/吨,5000大卡报价元/吨。除了化工和水泥需求以外,电厂需求也逐步放大,下游询价增多,部分大型电厂招标,行情持续上涨。长江口,江内报价持续走高,询盘和成交增加,有部分贸易商感觉价格合适愿意出售。还有部分贸易商看好后期市场,仍有囤货意愿,5000大卡低硫报价元/吨,5500大卡低硫报价元/吨。澳洲发大水,印尼煤4月份货盘紧张,矿方报价坚关闭控制器和电脑挺。而中国和印度需求均在增加,加之印尼煤供应偏紧,推动外矿报价出现跳涨。期货方面,随着煤炭市场看多预期不断加重,动力煤期货价格在高位震荡冲高,并继续提振贸易商的套利采购热情,间接也刺激下游部分用户的采购需求。昨日,动力煤2105合约收盘价738.8元/吨,上涨2.44%。近日,下跌0.71%至730元/吨。下游方面,由于日耗不断走高,存煤下降,部分电厂集中采购,市场煤拉运量明显增加,市场看多情绪高涨,现货市场维持强势运行。产地部分煤矿因煤管票不足、设备检修、安全检查等因素,出现减产或停产现象,整体煤炭供给收紧;而国内经济超预期复苏,工业用电量大增,需求趋向乐观,加之下游非电力企业用煤需求良好,带动市场短期趋好。(来源于鄂尔多斯煤炭)[详细] 13:53

【宏观经济】2021年关税调整方案出炉 多项涉及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支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详细] 20:35

工程机械巨头半年报预增惊人 宏观经济暖意直透纸背穿过迷雾与寒冬,工程机械行业正迎来它的好时光。也正是因为经历过低谷与危机,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们格外珍视高质量发展新机遇。7月会议审议通过了《民用飞机材料产业发展同盟章程》17日晚,三一重工发布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9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65亿元至7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1亿元至36亿元左右,同比增91.82%至106.58%。三一重工同时预计,2019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为66亿元至71亿元,同比增89.51%至103.87%。这一净利成绩,基本超越了三一重工2018年全年水平。年报显示,2018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突破558亿元,同比增45.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1亿元,同比增192.33%。实际上,三一重工今年一季度已经展现出强劲的业绩增长能力。今年一季度,三一重工营业收入已经突破212.9亿元,同比增75.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超32.2亿元,同比增114.71%。另一家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中联重科同样走出了新格局。中联重科7月13日公告,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24亿元至27亿元,同比增171.71%至212.42%。这是中联重科在已经售出旗下环卫机械板块——中联环境后取得的成绩,如若模拟算上环卫机械板块,中联重科的营收、净利指标将创出更好水平。2017年5月,中联重科公告将中联环境80%股权出售给盈峰控股等,合计作价116亿元,中联重科当时保留了中联环境20%股权。2018年,盈峰环境宣布收购中联环境100%股权。“我们认为,受下游行业需求复苏、工程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人工替代效应等等影响,工程机械行业正迎来好时候,当然,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在其中的转型升级作为同样重要。”一位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公告来看,宏观经济暖意与微观企业革新等多重因素共同助力了工程机械行业新发展。中联重科表示,业绩向好首先源于大环境“喜人”,国内房地产和基建等下游行业需求走强,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复苏、市场需求旺盛,因此,公司混凝土设备、起重设备等产品订单和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外,公司自身的努力也不容小觑,中联重科表示其核心产品混凝土泵车、塔式起重机、工程起重机等4.0系列产品市场覆盖率增加、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公司继续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期内销售规模增长,费用率同比下降较快。三一重工则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设备销售保持高速增长,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具体来看,三一重工将增长原因分为5大类:其一(8)启动油泵,由于基建需求拉动、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设备更新需求增长、人工替代效应等多重因素推动,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其二,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主导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其三,公司主导产品具备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国际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其四,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制造,经营质量、经营效率、人均产值持续大幅提升;最后,成本费用有效控制,盈利水平大幅提高。(来源:上海证券报)[详细] 09:38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态势未改变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4月份,制造业PMI为50.1%,连续两个月处于临界点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连续4个月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有关专家表示,尽管制造业PMI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持续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当前,仍应抓紧落实好既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做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作,着力扩大内需,不断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制造业PMI处于扩张区间4月份,制造业PMI为50.1%,虽然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连续两个月处于临界点之上,且为2018年11月以来的次高点。从13个分项指数看,同上月相比,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均上升,指数升幅在0.6至2.1个百分点之间;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下降,指数降幅在0.1至2.4个百分点之间。“从分项指数来看,市场供给和需求增速小幅回落,但仍处于相对较好水平,外部需求趋于改善,企业采购继续扩张,市场价格结构优化。”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说,4月份,制造业产需稳步扩张,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1%和51.4%,虽比上月回落0.6和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一季度均值1.1和0.8个百分点,纸箱抗压强度检测:在此以纸箱抗压实验机进行相应介绍均处于近7个月以来的较高景气水平,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拉动生产平稳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跑。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2.9%,高于制造业总体2.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升势。其中,本月新订单指数升至10个月高点,为56.2%,表明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态势较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价格指数看,4月份,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1%,比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升至52.0%,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为6个月高点。两个价格指数差值连续两个月缩小,表明相关行业企业利润空间有所改善。值得关注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价格指数升幅最大,均位于65.0%以上,且出厂价格指数明显高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企业规模看,4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8%,虽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制造业总体0.7个百分点,是制造业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8%,虽位于临界点以下,但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为6个月高点,特别是生产指数为51.2%,已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表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减税降费及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非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向好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连续4个月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表明非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向好的增长态势。在构成非制造业PMI各单项指数中,投入品价格指数环比有所上升,升幅为0.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和供应商配送指数环比持平;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销售价格和业务活动预期余Ni指数环比有所下降,降幅在0..7个百分点之间。赵庆河分析说,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3%,虽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总体上保持稳步扩张。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位于扩张区间,服务业基本面总体向好。其中,航空运输、邮政快递、住宿、电信、租赁及商务服务和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企业业务总量增速加快,行业景气度有所上升。今年以来,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57.0%以上公司采取5大事业部的模式(实验机制造事业部、工量具事业部、工业耗材事业部、零部件事业部、系统工程事业部)的较高景气区间,行业总体运行良好。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0%,虽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连续3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市场发展继续保持乐观态度。从建筑业看,4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有所回落,但仍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为60.1%,表明随着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暖,以及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建筑业呈现快速增长。从市场需求看,在上月快速扩张的基础上,本月延续扩张势头,新订单指数为54.6%,近期建筑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4月份,商务活动指数虽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连续4个月保持在54%以上,表明非制造业持续增长动力依然较强。继续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4%。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为二季度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4月份制造业供需增速虽然小幅回落,但经济保持扩张状态,外部需求和市场价格均有积极变化;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从综合PMI看,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1%和54.3%,环比均有所回落。总体来看,尽管4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虽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已经连续4个月稳定在54%以上,非制造业保持稳健较快运行,行业活动保持平稳有序,假日消费拉动效应继续显现,新兴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属于一季度需求释放后的正常回调。随着节日消费临近和天气好转,投资与消费相关活动有望回升,非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不过,从制造业看,3月份PMI指数明显回升后,4月份PMI指数出现小幅回落,表明经济初现企稳迹象后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文韬指出,当前经济运行趋稳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值得关注的是:一、从业人员指数偏弱,连续4个月处在48%以下,最近5个月以来,除了3月份微升0.1个百分点以外呈持续回落态势;二、装备制造业PMI小幅回落,与此相应,大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增速趋缓,指数回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建议,当前,应抓紧落实好既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做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作,着力扩大内需,不断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详细] 14:4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周边 带动宏观经济发展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并向各地区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配合,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共计十一章,四十一小节,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布局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同时也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有学者提出过建设大湾区的设想,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港商在广东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投资已颇为寻常,而且由于粤港澳彼此相邻,多年以来三地都保持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随着上世纪末香港、澳门的陆续回归和“一国两制”的施行,粤港澳三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越来越呈现出融合之势,这也为如今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粤港澳地区已经取得了弹簧改变实验机的测试扭矩令人为之侧目的发展,如今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即便相比国际顶尖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也毫不逊色,加之粤港澳地区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其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来看,涉及“2+9”个地区,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包括深圳市、广州市在内的珠三角九座城市,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络化空间格局,以完成11个城市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达到粤港澳地区整体发展的目的,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发展各有侧重,将城市优势继续做优做强是发展的原则所在,香港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会”,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和深圳则是“国际都市”和“创新创意之都”的城市定位。从《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来看,发展速度是本次粤港澳规划中一大亮点。《规划纲要》提出,在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2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这样的落地见效速度是以往各种规划中比较少见的,要知道,近期目标完成时间的2022年距离今时今日仅有三年的时间,不过在两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也有着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细化措施,由此可见完成目标的时间设置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切实可行的。此次《规划纲要》的印发,正是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政策落地见效能力都提出要求,全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此外,虽说2022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显得略显紧张,但在《规划纲要》的全文中,并没有提出量化的衡量目标,比如增速和总量指标,这给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也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即提出了中短期的发展目标,却丝毫没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存在,而是以此完成战略布局和发展,促使粤港澳大湾区共荣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倚靠,“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而粤港澳大湾区想要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湾区,也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力量。在《规划纲要》中,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科技走廊建设,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次反复强调,无不透露着科技创新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之前,珠三角地区就一直是国内高精尖技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次大湾区的建设,也将集中优势力量,希望助力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并培育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之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业以及澳门地区发达的服务业,金融创新、服务业创新的前景也可进行展望明年1月进行生产调试,以此期待完成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下经济新常态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一国两制”基本原则的新尝试。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知道,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国内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都是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也正如《规划纲要》中也包含着“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容,在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尤其是重点防范金融风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抓住机遇,完成建设好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目标,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发展。[详细] 09:36

+加载更多



肉末紫菜蛋花汤
魔芋的营养分析
面条做法大全